泰山网 精选问答 细说潜艇(2)- 潜艇围壳

细说潜艇(2)- 潜艇围壳

本文是《舰船知识》约稿的潜艇专栏文章,有部分内容摘自之前写过的潜艇文章,为了不影响本文的整体性予以保留,又添加了不少图片资料。
自1901年服役的第一艘现代潜艇“霍兰”号开始,所有军用潜艇都安装有凸出于艇体的围壳,它不仅仅是一个出入通道,更起到了水面指挥工作台、武器平台、潜望镜整流罩、水下垂直安定面等多种作用。

> 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艘潜艇“霍兰-I”
在一百多年的潜艇发展过程中,围壳也在不断进化,从开放式变成封闭式,从一个简单的外罩变成高科技设备聚合体,为潜艇发挥出战斗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时代的围壳
从一战到二战,潜艇的布局和作战模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吨位更大、武器更多。当时的柴电潜艇受到动力和探测手段的限制,航渡、搜索、追击、后撤基本都以水面航行为主,只有通过无线电侦听测向或者日间目视发现目标后才下潜占领阵位,以潜望镜瞄准发动直航鱼雷攻击,或者在遭到对方反潜兵力围堵时下潜规避(参见- 巴拉望海战一节)。如果遇到弱武装的辅助舰船或者无武装的民船,更喜欢上浮用甲板炮摧毁对手以节省宝贵的鱼雷。

这时期潜艇线性首先考虑的还是减小水面航行阻力,围壳在上浮后不会产生阻力,所以建得宽大一些并没什么影响;而水下依靠蓄电池推进的航程和速度都极其有限。以二战德国产量最大的VIIC型U艇为例(1940-1945年间共建造568艘),水面最高航速为17.7节,10节时的续航力高达1.57万公里;水下则只有7.6节,4节时的续航力为150公里,这样低的水下速度围壳阻力大点也无所谓了。

当时的潜艇内部结构和现代潜艇有一个外观上看不到的区别,就是在艇体中部有一个突起的指挥台,英文名称是Conning tower,和战列舰上的司令塔类似,里面布置潜艇指挥控制系统和潜望镜的基座。这个指挥台是从早期潜艇的圆柱形指挥塔衍化而来的,尺寸变大,和艇体舱室联通,也是耐压水密结构。受到材料和技术限制,当时的潜艇耐压壳直径较小,VIIC型仅为4.74米,潜望镜的长度也不能造得过长,于是只好让指挥台突出艇体增加可用高度,增大潜望深度。在指挥台下方的艇体内还有更大的指挥控制舱。

在指挥台外围安装的整流罩就是指挥台围壳了,它后来逐步变成两层结构,指挥台被埋在下层围壳里,围壳本身是非耐压的透水结构。围壳上层是开放式的舰桥,三面有挡板,安装了磁罗经、探照灯、测向天线、通信天线等设备,供水面航行时展开瞭望、导航、信号、指挥作业,避免甲板上浪侵袭。围壳上梯级配置有轻型高炮,数量越装越多,口径越来越大,整个围壳也越加越宽以容纳更多艇员同时操作,犹如一座碉堡。

德国在二战期间设计的XXI型柴电潜艇是世界上第一种以水下航行为主潜艇,具有更加符合流体力学的流线型艇体,指挥台围壳也首次全封闭化,取消了甲板炮改以鱼雷作为唯一的主要武备,仅保留了围壳顶部前后的两座30毫米高射炮自卫,而且都安装在低矮的炮塔内。出色的减阻设计令它的水下速度达到IX型的2倍,从7.2节猛增到15.2节。

在此之前德国海军通过缴获的2艘荷兰潜艇已经掌握并开始运用通气管,而XXI型首次将通气管集成在围壳内部,减少了阻力,提高了通气管航行速度。在通气管顶部还安装了偶极天线作为最早的雷达告警系统,以便在被对手的机载或舰载水面搜索雷达发现前及时下潜。

XXI型潜艇在设计完成之前就匆匆投产,于二战末期以模块化方式大量建造了118艘,但因为严重的质量缺陷只有2艘投入实战,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但它先进的设计理念被战后获得该艇的多个国家所继承,成为美国、苏联、英国、瑞典等国新一代潜艇的设计基础,我国源自苏制W级的03型潜艇上也仍然能够间接看到它的身影。

> 1957年交付中国海军的03型潜艇
现代围壳的流派
二战后潜艇建造技术迅速发展,美苏潜艇先后跨入核动力时代,耐压壳体直径增大、潜望镜长度增加后继续保留凸出的指挥台已经没有必要。 1956年开工建造的“特里顿”号雷达哨潜艇是美国最后一艘安装指挥台的潜艇,其它国家也相继 取消了这一过时的设计。

“特里顿”号非常特殊,是迄今为止西方唯一一艘安装两台核反应堆的潜艇,也是当时西方最大、最长、最昂贵的潜艇,水下排水量7898吨,长达136米,直到“俄亥俄”级(长170米)服役才打破它的长度纪录。它在服役后的试航期间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水下环球航行。

> “特里顿”号遵循当年麦哲伦的足迹进行的环球航行,代号“喷沙行动”,历时60天21小时,航程49491公里,平均航速18节
“特里顿”号拥有美国潜艇中尺寸最大的围壳,长21米,高7.3米,宽3.7米。之所以造得如此巨大是因为在围壳内安装了一部可伸缩的AN/SPS-26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在没有舰载预警机的岁月里前出充当舰队的雷达哨提供早期预警。

不过服役仅仅2年后第一代舰载预警机E-1“追踪者”就问世了,雷达哨潜艇迅速退出海军舞台,“特里顿”号改为攻击型潜艇并且在10年后匆匆退役,成为美国第一艘退役的核潜艇。

> “特里顿”号围壳内部结构
这时期东西方潜艇的设计逐渐分道扬镳,形成美苏两大流派,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欧洲潜艇则衍化出第三条道路,中国潜艇总体承袭苏式又有自己从创新,是除此之外的第四条道路,相应的围壳设计也是如此。
【 流线型俄式围壳 】
前苏联建造的潜艇无论是攻击型还是战略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都采用双壳体、小分舱的布局,不过围壳的设计区别很大。
第一代N级攻击核潜艇的艇体为雪茄型,最初设计目标是携带长24米、口径1550毫米、配备核战斗部的T-15超级鱼雷(有点类似如今的“波塞冬”核鱼雷)。它的线型由第45中央科学研究院和莫斯科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设计,围壳相当低矮呈流线型,从顶部到后缘全部都是圆滑的曲线过渡,没有任何棱角,以降低航行阻力。

从第二代V级开始艇体改为水滴型,三元流线型围壳的尺寸逐步增大,前缘采用S型曲线,后缘为平缓角的圆弧型,连侧面都带内倾与艇体圆滑过渡,和战斗机的座舱盖类似,水动力特性非常优秀。但是第三、第四代攻击核潜艇的围壳长度相当大,几乎占到艇长的1/5-1/4,增大的湿表面积也会带来额外的阻力。作为潜艇上最大的附件,围壳对水下运动的影响很大,以德制209型潜艇为例,其围壳只占湿表面积的8.84%,高速航行却能产生12.71%的总阻力。

唯二的例外是全钛合金攻击核潜艇“麦克”级和“塞拉”级,它们都具有试验性质,前者是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核潜艇,试验中达到1020米的深度;后者以猎杀战略核潜艇为主要任务,航速和下潜深度在同时代处于领先水平。“麦克”级的围壳和美式潜艇比较接近,侧面投影为长方型,宽度较窄。

> “麦克”级俯视图
“塞拉”级的围壳却非常宽大,和巡航导弹核潜艇类似,但这并不妨碍它达到水下34节的高航速。

> “塞拉-II”型的巨大围壳
俄式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围壳也大多是这种“枕头面包”的形式,尺寸庞大,例如“奥斯卡”级的围壳长度达到了29米,“台风”级围壳连同下面半埋的指挥舱高9.6米,形如一座海上城堡。

> “台风”级的巨大围壳,前部艇员站立的位置脚下是一个整体逃生舱

围壳之所以造得这么大有3个主要原因:
一是围壳前上方设有带舷窗的水面操舵室,苏联潜艇常年在风雪交加、海况恶劣的高纬度海区进行离靠港、通过狭窄水道等必需的水面作用,密封的水面航行舰桥非常必要。
二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电子、机电水平较低,潜望镜、通信天线、雷达等设备体积庞大,而且集成度不高,一具升降装置往往只具备单一功能,相应的围壳也只能越造越大。

> 勘察加半岛冰峰下的“阿库拉”级
三是基于设计习惯,在围壳中集成了可以从极限深度上浮到海面的整体式漂浮救生舱,一次可供数十名艇员在不减压的情况下迅速逃生,但是占用了很大的空间。

> “麦克”级释放逃生舱的示意图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围壳中也有异类,那就是最新一代“北风之神”级。它刀片状的围壳相当窄小,而且呈倒梯形,前缘内倾,后缘垂直,其目的是理顺流经围壳的水流,减少絮流对后面垂直发射装置的干扰。这种围壳构型在苏联核潜艇中并不罕见,之前的Y级改进型攻击潜艇、P级巡航导弹潜艇以及多型常规动力潜艇都有这样的设计。

不过在最新的“北风之神A”型上围壳前部又改为带填角的垂直前缘了,以进一步降低水动力噪音。

【 直壁型美式围壳 】
美国潜艇围壳走了另一个极端,尽量缩小体积,宽度极窄,横截面呈机翼形状,相对高度较大,前后缘均垂直于艇体。“长尾鲨”级拥有美国潜艇中最小的围壳,长6.6米,高4.6米,宽度只能容并排容下2人,小围壳是为了补偿艇体拉长后增加的阻力。

美式电子设备体积非常紧凑,例如卫通天线罩的直径就比俄式设备小一半以上,在围壳上可以分两列密级布置,围壳的长度非常短,只有俄式围壳的1/3到1/4。这样的造型结构简单、重量轻、造价低,适于大批量建造。美制战略核潜艇的围壳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设计。

但翼形围壳也有一大缺点就是高速回转时会产生横向力矩,容易导致艇体翻滚。这一问题在“洛杉矶”上尤为明显,以致美国海军不得不限制其回转速度,降低了机动性。

从“海狼”级开始在围壳前部和艇体相交的位置安装了填角,以延缓马蹄涡的产生,均匀流场,降低嗓声,这也成为新一代核潜艇的标配。到“弗吉尼亚”级改用复合材料制造填角,减重2268公斤,节约造价15万美元。
潜艇在水下十几米的近海面深度航行时艇体及围壳会与海面波浪及浅层水流形成相互干涉,水动力环境比“干净”的深水区复杂很多。高速水流向围壳两侧流动时因为压力变化形成“马蹄涡”,外形规整的常规围壳在这种湍流有规律的敲击下会受激产生特定频率的噪声,增大被声纳发现的几率。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新一代核潜艇都显示出围壳前移的趋势,尽量远离潜艇的重心,增大力矩,从而能够缩小围壳的尺寸,减小声纳反射面积,降低阻力和流体噪音,这是所有潜艇设计师梦寐以求的目标。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取消围壳,像鱼雷那样光滑,苏联、美国、法国都曾经做出过尝试,没有安装围壳,只在水面航行时升起一个小型控制台,但这些设想都过于超前,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并不现实。

> 苏联在60年代设计的全钛合金673型潜艇

> 美国在60年代末研制的CONFORM潜艇,作为“洛杉矶”级的一个概念性备选替代方案

> 法国海军集团在2020年公开的未来无围壳隐身潜艇方案 – SMX31
如果没有围壳,潜望、通信、通风等升降装置无处安放,水面航行时没有高出水面的指挥瞭望操作台,水下高速转弯时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横倾甚至翻滚 – 这对鱼雷不是什么问题,但潜艇内部有众多艇员,有精密的反应堆和各种设备物资,无法承受这样的姿态变化。
【 斜壁型的欧式围壳 】
欧洲国家因为海军规模有限,潜艇吨位都小于俄美潜艇,每个批次建造的数量不多,迭代周期长,必须精心设计以发挥出最大作战效能。欧式围壳可以看作是俄式和美式折中组合,采用斜壁结构,前缘垂直后缘内倾或者前后缘都内倾,流线型弧度没有俄式那么大,围壳尺寸也比较小。

> 德国212型常规动力潜艇

英国攻击核潜艇传统上和美国潜艇一样采用直壁型小围壳,但最新一代“机敏”级打破了这一惯例,变得像俄式围壳那样高大。它的后部是藏有玄机的,可以替换围壳后缘组件,在其后插入一个DDS干式储藏柜,用于收纳皇家海军特别舟艇中队操作的美制SDV(海豹特种载具)湿式微型潜艇。艇员可以直接从潜艇内部进入DDS,在气密状态下完成准备工作,再注水释放出SDV,全过程都在水下完成,保持了隐蔽性。

> 在苏格兰海岸并肩而行的两艘“机敏”级,后面一艘“机敏”号安装了DDS干式储藏柜,两艇的外观明显不同

> “机敏”级DDS的内部结构
与“洛杉矶”级将DDS直接驮在背上的安装方式不同,“机敏”级的这个DDS采用了和围壳连成一体的保型设计,可以降低阻力和流体噪音,最大程度减小对本艇性能的影响。
瑞典萨博·考库姆公司开发的A26型常规动力潜艇开创性地采用了棱角构型围壳,上部加宽且前后突出形成复杂的多面体,各个相对斜面和折线采用了平行原理,围壳前后侧的坡度形成填角和艇身圆滑过渡,围壳后端的突出程度比前端大。

瑞典官方从未公开解释过这种构型的原理,考库姆隐晦地提到过围壳外形能够控制雷达波反射,而且采用了和自家“维斯比”轻型护卫舰舰体相同的碳纤维和乙烯基酯(热固性塑料)复合材料,具备低雷达探测特性。
不过现代潜艇在战时处于水面状态的时间非常少,雷达隐身的需求并不大。常规动力潜艇相对最脆弱的是通气管航行状态,此时必须升起通气管进排气,无法做大幅度机动。考库姆开发异型围壳是计算机流体力学优化的结果,通过外形变化改善围壳周围的流体压力场分部,可以有效抑制流激噪声,其作用原理和战斗机上的DSI鼓包进气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流场和噪音方面,另一个附带的好处是突出的棱线形如水平舵的延伸部分,而且增大了围壳的湿面积,在相当程度上增强了潜艇的横向稳定性,有利于高海况下浅水区航行、水下高速转向和垂直发射导弹。
【 改进中的中式围壳 】
中国海军在潜艇围壳的设计问题上是走过弯路的,039型常规潜艇早期型的围壳呈阶梯装,通过大量测试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围壳顶部层流分离加剧,产生较为严重的瑞流和涡流,导致围壳流场的均匀性恶化,并向后延伸影响艇体后段的流体性能,恶化螺旋桨盘面的入流品质,产生较大的流体噪声并影响潜艇的推进效率。

有鉴于此,原型艇只造了一艘就进行了重大修改。这就是039G型,把围壳前部加高拉平,取消了阶梯。相应的流场缺陷得到改善,但也造就了更为高大的围壳。这种高得不成比例的围壳对潜艇的水下回转性能不利,降低了水下机动性能。

之后研制的039A型实际是推倒重来的,借鉴了基洛级的设计思想,线型从原来的“鲸型”改为水滴型,降低围壳高度,优化水动力特性,因此西方也给它一个新的代号“元”级。

后续改进的039B/C型逐步增加了填角和圆角,加装AIP系统,把“元”级打造成为当今最优秀的常规潜艇之一。

在核潜艇的围壳上也可以看到不断地改进。09I和09II型围壳具有很明显的苏式风格,体积相当大,升降装置纵列一字排开导致围壳很长。在09III和09IV原型上围壳改成了英美直壁型,高度增加长度缩短,观通、电子设备的体积缩小了很多。之后的改型将围壳位置略微后移,长度增加了1/4,采用了填角和圆角设计,艇体表面处理工艺也有长足的进步(参见:)。

中国潜艇师承苏联,习惯性地保留了舷窗设计,但中国潜艇的操作环境远没有俄罗斯恶劣,这个水面操舵室的实际使用率非常有限。再加上093改型围壳顶部加上圆角后内部结构变化,因此取消围壳舷窗和里面的操舵室是顺理成章的事。
围壳内外有乾坤
现代潜艇表面基本都是纯黑色涂装,围壳表面非常光滑平顺,但在这层外壳之下藏着很多复杂的装置。

> 英国“前卫”级战略核潜艇
【 围壳舵 】
潜艇的艏部水平舵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艇艏舵,采用固定或伸缩方式安装在艏部的两侧;另一种就是围壳舵,安装在围壳前部的两侧。在过去水平舵采用什么形式和单双壳一样是个设计风格问题,各有利弊,苏式潜艇倾向于艇艏舵,西方潜艇则更喜欢用围壳舵。
但发展到今天,围壳舵对于体型较小的攻击型潜艇来说劣势日益显现:围壳舵离潜艇重心过近,必须采用比艏水平舵更大的面积才能保持相同的舵效,加上内部的驱动部件和支撑结构,导致围壳体型偏大,声纳反射信号强,破冰能力差,也无法采用更加流线型的设计。因此美国从“洛杉矶”级改进型开始改为艇艏舵,一个艇型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水平舵布置方式也是潜艇史上的唯一一例。

目前5个核潜艇大国中只有我国的攻击核潜艇全部采用围壳舵。战略核潜艇吨位大,对围壳尺寸没有这么敏感,因此法国的凯旋级和美国最新一代的哥伦比亚级仍然采用围壳舵。
【 升降装置 】
围壳顶部被潜望镜等各种升降装置塞得满满的,而且每型潜艇的配置都不同,下面以刚刚在南海出事的“海狼”级为例盘点一下各个桅杆的作用。

从前到后,依次为:
① AN/BPS-16(V)3导航雷达,为可升降式,水面航行时升起用于水面搜索和导航,厚实的顶盖就是围壳的一部分。它由“洛杉矶”级的AN/BPS-15H升级而来,同系列AN/BPS-16(V)2用于“俄亥俄”级,AN/BPS-16(V)4和5用于“弗吉尼亚”级。就这么部小雷达单价261万美元(2009财年币值),全系统重1.3吨。
② 舰桥,其实就是一个相当小的凹坑,塞上三四个人就满了,左后方还有一个单独的小方格,这是③水面瞭望哨的位置。
进出港时会在这两个开口旁装上临时围栏保护艇员安全,舰桥正面升起一片挡风玻璃,安装便携磁罗经、手提电脑、通话器等航行指挥设备。舰桥右侧竖起一根较小的临时灯桅,按国际航行规则点亮航行灯,桅杆顶部还有一部商用的Furuno NXT固态多普勒雷达用于航道全向扫描。原装的BPS-16导航雷达因为安装位置关系视场被遮蔽,在安全水域使用频率反而不高。

④ SubHDR卫星通信桅杆,在瞭望哨右后侧,雷锡昂公司于1999年开始低速率生产,特征是顶上有个半圆形的天线罩。通过这根高速率宽带卫通天线可以令全球部署的核潜艇与水面战斗群、联合特遣部队、战区司令部保持联系,传输加密的语音、数据、图像和视频信息。这也是“俄亥俄”级、“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的标配,不过“弗吉尼亚”级安装了2具,增强了卫星通信能力。

> 2011年3月在北冰洋演习的“康涅狄格”号,图中左侧的就是SubHDR卫通桅杆
⑤ AN/BRA-34通信桅杆,在瞭望哨正后方,杆体上半截通常刷成浅绿色,直径比潜望镜还粗,内部集成了VLF/LF、MF/HF、UHF(225-400MHz)、UHF(240-315MHz)4个频段的数据/语音传输模块和IFF敌我识别、GPS全球卫星定位两个附加模块,覆盖从甚低频到特高频的无线电通信频率。

> 2009年11月在太平洋参加美日年度演习的“康涅狄格”号,最高的一根浅绿色的就是AN/BRA-34通信桅杆
在服役后的升级改造中“海狼”级在SubHDR卫通桅杆前方的预留位置又安装了一根桅杆,从外型上看也是AN/BRA-34通信桅杆,但颜色是银白色的(后面那具也改为银白色了)。“弗吉尼亚”级同样配备了2根AN/BRA-34 OE-538通信桅杆。

> 2018年3月在北冰洋上浮的“康涅狄格”号,舰桥右后方升起了另一具AN/BRA-34
⑥ 柯尔摩根86型光电桅,和后面一具AN/BRA-34并排,“弗吉尼亚”级配备的2具AN/BVS-1非穿透型光电桅是它的后续型号。但是在所有“海狼”级的官方照片中都没看到AN/BRA-34升起来过,英文资料里也语焉不详,显得颇为神秘,是否真正装备也要打个问号。

> “弗吉尼亚”级的两具AN/BVS-1光电桅完全相同,互为备份
“海狼”级的主潜望镜同样是由柯尔摩根光学公司生产的,为传统的光学穿透式,左舷的是⑦ Type-18H Mod1搜索潜望镜,右舷的是⑧ Type-8J Mod3攻击潜望镜,两具潜望镜顶部都安装有用于传输数据和语音的通信天线。2008年美国海军对Type-18H进行了升级,加装了高精度光电侦察套件和热像仪,包括索尼XC999彩色摄像机和尼康D1数码相机,影像显示在20英尺的平板显示器上,提高了夜间作战能力。

⑨ AN/BRD-7电子战桅杆,在两具潜望镜之后,和“洛杉矶”级相同,主要用于雷达、通信信号的搜集与测向。“海狼”级在AN/BRD-7桅杆上还集成了另一套BLD-1电子战系统,体积更大,为此专门开了一扇对开的方形舱门用于收纳这根电子战桅。下图是“康涅狄格”号围壳的特写,后部这个舱门已经开启,但桅杆没升起来。

⑩ 通气管,位于围壳后端,是尺寸最大的升降装置。虽然“海狼”级采用核动力,它仍然配备了费尔班克斯·莫斯38ND 8-1/8型二冲程柴油机(绰号“Beth”)作为备份动力,因此也需要通气管。
对于核潜艇来说通气管的作用比普通的认知要大很多。正常上浮时通常使用水平舵将潜艇上浮到潜望深度,然后升起潜望镜扫描海面,通气管也一同升起联通外界,抽入空气驱动低压吹除系统将主压载舱的海水逐步排出艇外。高压吹除系统平时并不工作,以将气源留给危机时刻的紧急上浮,该系统启动后可以在90秒内将潜艇从深海推出水面。
上浮前潜艇还要在潜望深度停留一段时间,完成很多“家务事”,包括舱内通风、垃圾处理、吹除卫生水舱废弃物、无线电通信、天文导航校准导航系统等等,其中就包括使用通气管驱动2台高压吹除系统压缩机补充高压空气,这也是我们看到即使在北极破冰上浮也会升起通气管的原因。

对比一下俄罗斯最新的“亚森-M”型攻击核潜艇,它的电子设备小型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桅杆直径相当小,同一根桅杆上集成了更多功能。

【 储物柜 】
“弗吉尼亚”级的围壳侧面安装有一大堆盖板,那是外部储物柜,供配属弗吉尼亚级执行任务的特种部队(通常就是指海豹突击队)使用。盖板的材质和围壳填角一样也是Goodrich公司生产的复合材料。

“弗吉尼亚”级是美国第一型从设计伊始就专门为特种部队内建配套设施的潜艇,在艇体中部设有一个能够容纳9名海豹队员的气密闸室,可以仅通过一次排气/注水操作就释放出整支海豹小队,极大地提高了出动效率。
潜水员出舱后,前往围壳的储物柜水平取出各自的装备,而不必耗费大量时间从狭小的闸室舱口一件件垂直提取沉重的装备。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化和人性化,也只有把围壳内部设备精简到最少才能提供这样的冗余空间。

> 大名鼎鼎的海豹六队在执行潜水训练,图为打开储物柜提取装备的场景
【 导弹垂直发射管 】
前苏联曾装备过2型30艘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因为吨位较小,耐压壳直径不足,将3具D-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集成在了围壳里,而且艇体下方也凸出了一块才堪堪容下长达10.2米的SS-N-1战术弹道导弹(“飞毛腿-A”的潜射型),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套潜射弹道导弹系统,1959年投入使用。

我国根据1959年签订的《二四协定》从苏联引进了“高尔夫”级的特许制造权,由大连造船厂建造,1964年建成,1966年交付海军,主要作为国产“巨浪”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艇,为我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此之后我国又于2012年入役了新一代032型弹道导弹试验艇,水下排水量663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潜艇。3具弹道导弹发射筒安装于围壳内,4具巡航导弹发射装置位于艇体前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围壳不会从潜艇上消失,但是围壳的尺寸将越来越小,更加流线型,集成度更高,令潜艇水下航行更安静、更高速。

> 英国下一代“无畏”级战略核潜艇设想图
下一篇:潜艇指挥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泰山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hxkg.cn/jxwd/3230188751.html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