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重男轻女的古代,女性对于自己的婚配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尽管当时的社会环境奉行包办婚姻,但古代男女也想出了许多对策,借助这些另辟蹊径的招亲方式,他们得以与自己心仪的异性在一起,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影视剧中,我们最常见的招亲方式,就是比武招亲。
比武招亲源于数千年前的“抢婚”制度,那时候只要男性孔武有力,就可以抱得美人归,对此,诗经也有相应记载,“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孔武有力的人,不仅是最佳的配偶选择,而且还能参与政务,治理国家。
与影视剧中的比武招亲不同,真实历史的比武招亲并不会让女性亲自出面比武,而是由女性的家属出面,安排几个武艺高强的人,让应聘者比试武艺,从中选出乘龙快婿。
就拿唐高祖李渊来说,北周时上柱国大司马窦毅为女择婿时,用的就是比武招亲。当时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规定同时射中两只孔雀的人胜出。在场的公子王孙没有一个达到条件,只有李渊百步穿杨,成功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于是顺利取得窦氏女。
除比武招亲外,绣球招亲也是大家在影视剧中最常见的。不过正史中对其记载很少,因为它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民俗,据说关于绣球招亲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故事的女主因为思念爱人将眼睛给哭瞎了,她想将绣球当作信物送给远方的爱人,于是用千针万线做好了绣球,但过程中因为眼盲,针线经常扎手,鲜血渗到绣球上,于是绣球就被染红了。
再后人,世人便将红绣球视作爱情信物,在招亲时,将红绣球从姑娘的绣楼中抛下,砸到哪位男性他就是如意郎君,这便指望着月老牵红线,全凭命数。
当然上述只是传说,真实历史中的抛绣球可不简单,首先要报名参选,排除已婚者,年长者,门不当户不对者以及相貌丑陋者等,同时姑娘也会勤练抛绣球,保证精准抛球。而且抛绣球还包括邀请、回复、会集、对唱等繁多环节,都是为了保证选出一个如意的新郎官。
此外,“同年大会”也是古代青睐的招亲方式之一。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可不是空穴来风,每到科举考试时,也正是相亲娶妻的最好时机,朝中权贵如果家里有女儿的,往往都会从这些人才中挑选良婿。其中最出名的“同年大会”择婿,莫过于宋朝陈世美。
陈世美在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后,他隐瞒自己有妻子的事实,被宋仁宗招为驸马,后来秦香莲携子进京寻找陈世美,最终还是包公出面,引发了一场“铡美案”。
另外,还有一种方便古代男女自由恋爱的招亲方式,那就是在元宵节和上巳节的时候。
古代女子不允许随意出门,但在元宵节这边是允许外出游玩赏灯的,这样一来,就给了年轻男女相亲的机会了。说是赏灯,其实也在暗自观察自己心仪的对象,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一旦相中了眼,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男方就可以上门提亲了。
上巳节跟元宵节有些相似,这天久居闺中的女子可以外出踏青,于是在明媚春光里,少男少女若是彼此爱慕,便可折柳为誓,通过山歌表达自己的爱意,最终喜结良缘,当然上巳节多流行于两广地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招亲方式,久居闺中的女性,也得以拥有追求爱情幸福的权利。
除了比武招亲和抛绣球,古代还有什么招亲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泰山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hxkg.cn/jxwd/3355171738.html